在莫斯科西北部森林茂密、水系纵横的莫斯科河畔,有一处绿树成荫、环境优雅的高台,在台子的正中央矗立着一座米黄色的三层小楼,这就是莫斯科第十一汉语寄宿学校。其高高在上的地理位置恰好象征着教育在俄罗斯至尊的地位。
十一中创建于1956年,在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尽管世界政治风云变幻、中俄关系历尽坎坷,但学校的汉语教学却从未中断过,这在莫斯科的普通学校中是绝无仅有的。
十一中是一所十一年制义务教育学校,每年级一个班,在校生220人,教职员工50人。学校规模虽不大,但却是莫斯科市少数几所从事深度汉语教学的中学,而把汉语作为唯一外语并从一年级开始教学则是莫市第一家。几十年来,该校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汉语人才,他们中有不少人活跃在外交与新闻战线,有的成为外贸和外企的业务骨干,还有的成为培养汉语人才的新一代园丁。
苏联解体之后,随着经济的萎缩,使俄罗斯在教育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教育经费短缺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曾到过莫斯科的一些大中学校,优秀的师资队伍与破败不堪的校舍形成强烈的反差。而我眼前的十一中却是另一番景象:教室、礼堂、室内体育馆、活动馆、餐厅、宿舍、浴室和游艺厅等等,显得那么干净整洁、井井有条、庄重而不失活泼,井然有序间散发着青春活力,如果用简要的几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小巧玲珑,精致典雅,麻雀虽小,五脏具全。”
所有这一切都凝结着十一中全体教职员工的心血和对教育事业的挚着。为了使年久失修校舍得到修缮,校领导不知到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跑了多少趟,打了多少报告,诉了多少苦,终于感动了“上帝”,使学校焕然一新。按照俄国家普及义务教育的有关规定,学生在校的食、宿、课本,甚至作业本都是免费的,正如中国人所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十一中的老师们凭着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在困难的条件下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十一中有一支实力很强的师资队伍,其中很多人毕业于俄罗斯著名的高校。在40名教师中有3人荣获俄联邦荣誉教育工作者称号,11人获得优秀人民教育工作者称号。除了正规课程之外,学校还通过补充教育系统来培养孩子们在音乐、舞蹈、绘画、演唱、新闻、翻译导游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那间面积达数百平米的多功能活动馆就成为学生们展示自己才华和最吸引他们的地方。
教室的布置与中国学校教室里黑板、讲台和课桌的单调与枯燥完全不同。在教室的后面是一排书柜,里面摆满了各种教学和课外读物,可供孩子们随意翻阅,墙上贴着学生们的绘画、诗歌、散文等文学艺术作品,就连课程表上都画有彩色插图,紧靠窗户是一排不带扶手的小沙发,供孩子课间休息用,黑板和课桌被包裹在色彩斑斓、温馨活泼的氛围中,给人的感觉更象是家庭或幼儿园,使学生们从小就生活在充满人文、民主与爱心的环境中。
十一中的教师们在工资十分微微薄的条件下为了把俄罗斯的下一代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倾注了自己满腔的热忱和无私的爱心,如杜鹃啼血,无怨无悔。
十一中有一支水平相当高的汉语教学队伍,除了本国的汉语教师之外,还聘请了4位华人教师,在莫斯科汉语学校是人数最多的。该校是双外语学校,不过一至四年级只教中文,从五年级开始才教英文。但从学校里里外外的布置看,仿佛是一所纯汉语学校,在学校楼门大厅的正中央挂着一条红色横幅,上面用中文写着“欢迎光临”四个大字,在教室的书柜里有许多汉语书籍、字典、介绍中国的读物和画册,墙上贴着中国地图和同学们用汉语写的新春对联、条幅、书法与国画,活动馆的舞台背景是汉语条幅和腾飞的中国龙,学生们在体育课上学的是中国武术,在舞台上唱的是中国歌,跳的是中国舞,在校长办公室里,与中国有关的照片和纪念品更是比比皆是。
十一中教师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培养下一代的爱心,对汉语教学经久不衰的热心与挚着,所有这一切不能不给人以心灵上的震憾。还有一个令人惊喜的是,该校有一套中文卫星接收装置,能接收中国中央及地方30多个频道,在学校的每个教室、办公室及其他活动场所都有接收中文节目的电视机,图像清晰,伴音良好。这套由中国教育部对外汉语教学办赠送的电视卫星接收装置,对于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水平、了解中国文化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深受师生们的喜爱。
校长阿拉·巴甫洛夫娜·雅科夫列娃是一位性格直爽、办事果断、富有才华和充满活力的职业女性,对学校的出色管理充分显示了她的领导才能;而学校之所以能得到修缮经费,说明她还具备很强的外交与公关能力。对汉语教学的热心和对中国的友好情谊,以及俄罗斯人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在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